
刘华清作为开国少将中的最后一位退休者,直到81岁高龄才告别领导职务。
他对海军有着深厚的感情,大半辈子都在海军中度过,一心想着为海军发展出一份力,但几十年来经历了不少坎坷和波折。
【从陆军转入海军】
刘华清早年加入红25军,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他一直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工作。
1952年,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接到上级命令,找他谈话后,决定调他去大连海军学校担任副政委,后来还兼任了副校长。这所学校专门培养水面舰艇的初级干部,萧劲光兼任校长,而张学思则担任副校长和副政委的职务。
刘华清负责学校的政治、教学监督、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。由于对海军事务不够熟悉,他积极走访各级机关和基层单位,深入了解海军教育情况。他认真落实办学指导思想,坚持海军建设方针,确保学校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。
各部门通过一系列举措,显著提升了教学工作的协同效应,他在教学建设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。
那时候,学习苏联就要全面照搬,不能走样。他觉得学校在向苏联专家学习这件事上有点放任自流,缺乏系统安排,要求也不够清晰具体。他找准问题,对症下药,多次在会上强调学习苏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提醒大家要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分工地进行学习,还要懂得选择,学会辨别。
1954年6月,他和其他9名同志被选派前往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。这次留学由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带队,他们这批10人是继之前第一批之后,第二批前往苏联学习的学员。
想要学好知识,就得攻克俄语、数理化这些学科,还要掌握航海技术。经过四年苦读,回国后被任命为海军旅顺基地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在基层部队的实践工作中,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1961年8月,他调到第七研究院当院长,开始研究舰船科学,从此就跟武器装备建设分不开了。
七院的核心任务就是搞舰船的设计和研发。经过四年的发展,现在已经有15个研究所、187个专业研究室和12个试验工厂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舰船科研设计体系。这个体系涵盖了舰船整体设计、动力系统、特种设备、防化装置、鱼雷水雷、作战控制系统、雷达、电子对抗等各类装备,还包括舰船水动力学和舰船材料的研究设计工作。
【被提名海军副司令员,有人不同意】
1964年,根据刘华清等人的提议,决定将第六机械工业部和第七研究院合并,由他出任六机部副部长并兼任七院院长。
罗总长和他进行了交流,提到已经和聂帅商量好了,准备让他去海军当副司令员。不过,这事得先得到海军的认可,然后军委才能正式发布调令。
那时候海军党委的情况是这样的。由于接连出现重大事故,1962年上级派了检查组来海军,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汇报。根据检查结果,上级调派李作鹏、张秀川到海军加强领导。司令员萧劲光身体状况欠佳,上级安排李作鹏、张秀川负责一线工作,苏振华、王宏坤负责二线,萧劲光则主要处理三线事务。
李作鹏和张秀川在基层提出了反对意见。因此,关于调任海军副司令员的任命文件没有正式发布,他依然保留着原职,继续担任六机部副部长和七院院长的职务。
1966年,他调到国防科委当副主任,给聂帅当副手,这相当于升职了。
1969年,他接到调令重返海军,出任副司令员一职,但李作鹏等人强烈反对。一时间他无处可去,最后只好临时挂靠在海军,负责一个新成立的部门“船办”,这个部门的级别相当于师级。
1970年,他才重返海军,担任副参谋长一职,这个职位属于正军级。实际上,他在海军一直处于降职状态。如果按照他之前的级别,早就应该担任大军区副职了。
他在副参谋长的位置上干了七年,直到1977年,张爱萍举荐他再次出任国防科委副主任,同时还兼任军委科技装备办公室主任,主管武器装备相关事务。
1979年,他被调到总参谋部,担任总参助理和副总长的职务,主要分管武器装备相关事务。
1982年,他第三次进入海军任职,这次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。上级领导要求他对海军进行全面整顿。
1987年10月,已经71岁的他成为军委副秘书长,和洪学智一起帮助杨尚昆管理军委事务;1989年,他升任军委副主席,在这个位置上干了8年,直到1997年,81岁的他正式退休。